在前四篇文章中,我分別提到了:「跟另一半維持良好的夫妻關係,是教養孩子最重要也最優先的一件事!!」、「找到你與對方的共同之處,是夫妻溝通成功的關鍵」、「不是錯的人改變,而是比較愛這個家的人改變」、「把教養上的差異,視為孩子學習適應不同環境的機會」等四個觀點。這一篇我想來談談,如何回應孩子對於父母作法不同的挑戰與抗議。
以我們家為例,因為我跟太太工作上的需要,所以我們家的兩個孩子在進入幼稚園讀書之前,一個月當中有七天到十天,必須拜託中部的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顧。
兩個孩子在台北的家中時,基本上是接觸不到手機跟平版電腦的,我跟太太對此有嚴格的控管,就連電視也被設限在一天不能超過30分鐘以內,還得看爸爸媽媽指定的節目。但是這樣的原則與設限,並沒有辦法延續到爺爺奶奶跟外公外婆的家中,當他們兩兄妹回到中部的時候,彷彿置身於天堂當中,因為電視基本上是可以看一整天的,平版跟手機也是無限暢看,要看多少就看多少。
在零食的管控上,我們台北家中一天只允許孩子在指定時間可以吃一次點心,我們會嚴格挑選適合孩子的點心,避免高鹽、高糖、含色素、含咖啡因等零食,儘量提供孩子水果或是健康低鹽的餅乾。但是這個原則仍舊沒有影響到中部的爺爺奶奶跟外公外婆,他們基本上在中部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,我還記得有一次回去中部的家,接五歲的哥哥跟三歲的妹妹回台北,一進門看見他們兩兄妹兩人左手一瓶可樂,右手一罐大罐品客洋芋片,正在開懷大吃,我差點沒有直接昏倒在門口。
如果我們兩邊的教養方式差距這麼大,難免孩子會對此有些抱怨跟抗議。我跟六歲的兒子阿言曾經有過一下這段對話:
阿言:「我今天想要吃品客洋芋片當點心」
我:「我不會答應買品客洋芋片給你,對爸爸來說,那不是適合孩子的零食,甚
至對大人而言,可能都不見得是合適的零食」
阿言:「可是阿嬤都會給我買來當點心,她是你的媽媽,你應該聽你媽媽的話!」
我:「我很愛我的媽媽,但我不會每一件事情的決定跟會跟我的媽媽一樣!」
阿言:「阿嬤說吃洋芋片沒有關係,可是你卻說不可以,到底誰說的才對!」
我:「阿嬤愛你!爸爸也愛你!」、「阿嬤愛你的方式是讓你開心,她把讓你開心當成最重要的一件事;爸爸愛你的方式,是優先考慮照顧你的健康跟教你規矩」、「你真幸福,身邊有這麼多的人,用這麼多不一樣的方式愛你。」
阿言:「可是我比較喜歡阿嬤愛我的那種方式。你可以用那種方式來愛我嗎?」
我:「你可以不喜歡爸爸愛你的方式,可是你沒辦法指定人家應該用什麼方式來愛你。每一個愛你的人都有他做得到的跟做不到的,你可以不喜歡或是拒絕收下,但你不能指定別人只能用什麼方式來愛你!」
我:「你去台中的時候,我會讓阿公跟阿嬤用他們的方式來愛你」、「但你現在在台北的家中,我希望你能夠習慣爸爸媽媽因為愛你所設的規則。」
解析:
- 我會很希望孩子看到身邊照顧者有不同的作法,並不是對錯跟好壞的分別,而是不同愛他的方式。當然孩子在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偏好,但不需要為了去接受一個,而把另一個視為「錯誤」。
- 「OO很愛你、XX也很愛你」、「OO愛你的方式是……;XX愛你的方式是……」、「你真幸福,身邊有這麼多人,用不一樣的方式愛你」,這個三段說明對我來說,適用於各種教養不同調的情境。